認知障礙症(前稱老年癡呆症)是現代人要面對的一大問題,人口老齡化令將更加凸顯這個問題。造成認知障礙的原因有很多,但當中有六、七成是由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's Disease)引起。
阿茲海默症的具體病因至今未完全了解,但近年發現,當腦裡累積一定數量的「類澱粉蛋白」(Amyloids),就會傷害腦細胞,令腦細胞死亡凋謝,認知能力便會逐步變差。因此,類澱粉蛋白也成為了近年診斷甚至延緩病情的其中一個關鍵。
新藥有效針對類澱粉蛋白源頭
類澱粉蛋白和阿茲海默症的關係,其實近似一般慢性病。患者腦裡的類澱粉蛋白,可能早在發病前十多二十年已開始慢慢積聚,積聚到一定數量便會對腦細胞造成傷害,現時可通過簡單抽血檢查「磷酸化濤蛋白-217」(pTau-217),若結果是陽性,有九成以上機會可確定病人有阿茲海默症,有需要的話再進行更精確的同位素檢查,來確定病情。
由於發現類澱粉蛋白是引致阿茲海默症的其中一個關鍵,所以近年的藥物發展亦以此為大方向──若及早清除這些類澱粉蛋白,就能減少甚至停止腦細胞受傷害。近年,抗類澱粉蛋白新藥終於面世,臨床研究顯示,可延緩阿茲海默症惡化的速度。
這裡要說明一下,評估阿茲海默症的惡化速度,主要是以病人的自理能力為標準。一般來說,患者發病後七至十年,便會惡化至無法自理,例如即使大小二便也無法自理,所以照顧者非常勞心勞力。而新藥在臨床研究顯示,持續注射十八個月可將病情惡化延緩。至於繼續注射的效果則有待更多的臨床數據。
阿茲海默症不能逆轉 早發現早治療
阿茲海默症一旦出現是不會消失的,但能讓病人維持自理能力,對病人本身、照顧者、子女經濟開支以至社會負擔,都可帶來很大幫助。重要的是,必須在阿茲海默症早期開始使用,否則到了後期,即使用藥清除了類澱粉蛋白,失去的記憶和腦細胞功能也不能還原,所以新藥暫時只適用於早期患者。
至於用藥風險方面,研究顯示有部分病人會出現腦水腫或鐵質沉積,但大多不嚴重,且出現在治療初期,會隨治療時間推移而減少及穩定,亞洲人出現風險的比率亦遠比西方人為低。在使用新藥評估風險前,患者會接受ApoE4基因測試及按時進行磁力共振MRI檢查評估風險。
因此,認知障礙症雖然是現今社會的一大問題,但亦有方法可應對。除了阿茲海默症已有較簡單的檢查方法及有藥可延緩惡化,整體來說,其實大約有四成的認知障礙症都是可以預防的。因為認知障礙的風險因素,還包括教育程度低、聽覺轉差、三高、頭部創傷、酗酒、吸煙、情緒低落、空氣污染、糖尿病、慢性壓力,以及生活孤獨等,若能減少以上風險因素,增加充足睡眠、社交、運動、控制三高和心情開朗等正面因素,便有較高的機會可以預防認知障礙症。
▲陳飛 老人科專科醫生
編輯:陳煒傑
撰文:陳飛 老人科專科醫生
欄名:都市診療室
來源:
老人科專科陳飛醫生
香港大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(內科)
香港大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(家庭醫療及基層醫療)
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(內科)
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
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
英國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老人科醫學文憑
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
By : Dr. Chan Fei
歡迎和陳飛醫生查詢專業意見,和各項服務詳情,包括住院復康,認知訓練(小組形式或上門),物理治療,言語及吞噬治療等...
*請確保您於本系統輸入的所有資料必須正確無誤,包括有效的手提電話號碼和電子郵箱,並準備好手提電話方便完成相關指示,我們會盡快和你聯絡。